综艺2025:行业再难,也得生猛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声Pro,作者:张萍,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8大赛道,34档综艺,80%为原创新IP。
这是优酷在5月8日发布的2025综艺新片单。比项目数量更亮眼的是优酷对新IP的投入力度,对一个行业观察者兼资深综艺爱好者而言,这甚至让我有种吐出一口浊气的感觉,听了一整年对行业长吁短叹的唱衰,也疲于综N代勉力维持的平和假象,终于有人「揭竿而起」。
特别是了解到片单中的大部分项目都已经完成核心策划,一些正在录制,或已经在后期中,这份不止于PPT的实感让人感到了久违的兴奋。事实上,今年3月以来,优酷先后启动了6-7个综艺项目,这一数字远高于同类平台。
综艺行业遇到的问题当然还没有被彻底解决,优酷副总裁,商业化、综艺及直播业务总经理沈严坦言,优酷也仍在面临来自市场的客观压力,「行业整体下行让优质项目难获赞助,用户消费习惯转向短视频倒逼长视频创新。」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某种意义上,无论是平台对综艺的减产,还是创作者和制作团队的离开都是可以理解的。
越是市场艰难,越显得重投者魄力可贵,更可贵的是这种魄力并非头脑发热,而是冷静思考后的决心。行业困境之中,「突破」是沈严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大到打破行业僵局,小到突破素人综艺开发瓶颈,既要推动叙事方式的革新升级,也要突破传统综艺受众定位局限,引发社会破圈效应。
在低迷的内容市场中,这样的心气和愿景让人感到振奋,就像沈严多次反问的「综艺能不能不用一上来就报品牌名字」,我们是否可以让综艺再回到属于创意和内容的黄金时代。
全品类上新突围内容枯水
对于整个综艺行业而言,眼下最紧急的工作是抓住大众注意力,重建用户对综艺的观看习惯。
首先是抓住最大公约数,2024年,优酷正是通过《盒子里的猫》《盲盒旅行局》等多个爆款游戏综艺打开局面。优酷将进一步扩大对泛大众题材的投入,沈严表示,「优酷2025将重点布局喜剧、音综和恋综三大赛道。」
此外,明星仍然是吸引观众的核心元素,从《盒猫》系列集结综艺嫡长子,到《这是我的西游》唐国强对撞时代少年团,优酷综艺兼具热度和创意的明星码盘已经成为广受观众期待的内容看点之一。新项目中,《麻花特开心2》在「麻花四大」外,还有20多位头部艺人以「好友」身份参与节目录制,让节目从麻花团建变成内娱团建。《我赞红人》则聚集了数十名总粉丝破亿的全网头部网红。
唤醒注意力后的第二步是打破综艺沉闷的市场气氛,用差异化的新鲜感消解用户对综艺品类的审美疲劳。
「选题创新」是优酷综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在音综、喜综、旅综等红海赛道,优酷强调「情绪共鸣+优质内容」双轮驱动下的差异化打造。《喜剧之战》不同于市面已有的喜剧节目,不聚焦单一垂类,而是让相声、小品、脱口秀、新喜剧等喜剧形式同场竞技,展现跨界碰撞;围绕OST这一优酷音综的深耕赛道,《OST原声世界》着眼「唱商」,以音乐情境引发大众情感共鸣。
垂直赛道则以新题材满足细分受众需求,已经公布的34个项目覆盖赛车、潮玩、网红、武术等垂直文化,以至于厨师这样的特殊职业。
「风口来临时再做,就已经晚了。」沈严强调综艺在潮流文化上的引领作用,《这!就是街舞》已经成为中国街舞文化的一部分,新一季节目中,许多年轻舞者都是因为这档节目爱上街舞。《风驰赛车手》展现出相似的潜力,成为赛车文化走向年轻人的重要助力,节目未播先火,录制期的单条宣传视频点赞已经破500万。
用不断发问打破行业僵局
「恋综的第一个镜头为什么一定要拍拉箱子呢?」「综艺能不能不要一上来就报品牌名字?」「节目的单集时长是不是可以更短?」「中国能不能有成功的素人综艺IP?」
沈严的反问可能会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因为这也是过去几年里,所有人面对综艺市场的困局时都在问的问题。
发问的背后是对这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度认知:单一商业模式下的招商压力制约创作;短视频改变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倒逼长视频创新;创新活力流失,陷入套路化行活,最终陷入内容减产—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比发问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探索打破僵局的方法。
比如,针对用户在内容消费上对短的诉求,一个具体变化发生在综艺剪辑上,「我要求大家有这个决心,『痛下杀手』去剪辑。」当然,这种剪辑要求并不是为短而短,而是用更好的叙事节奏匹配不同类型综艺的用户观看需求,让「内容适配时长」。
「竞技类节目追求快节奏,情感类节目保留情绪铺垫,粉丝向内容注重偶像曝光平衡。」沈严说,根据节目类型,并精准把控受众需求,优酷综艺要在保证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给用户「短而精」的观看体验,坚决反对套路化行活。
面对综艺行业创造力流失这一系统性问题,优酷也在持续招揽年轻创作者,不断在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更多新娱乐内容形态中汲取创意灵感,并以「老带新」的方式,由资深导演把控项目整体方向,年轻团队则发挥对年轻受众的敏锐洞察,负责模块化创新。
优酷在新项目上的激进开发也以其商业化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数据平台对文娱用户的细分创造了精准人群营销可能性,与淘宝、天猫的资源打通,将流量转化为实际的销售能力,沈严曾经在去年年底提到「很多过去三年不投综艺的客户回来了。」
他也试图和更多品牌方探讨综艺植入的创新可能,「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做片头植入,是不是可以找到更能留住观众,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植入方式。」
沈严提到广告行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综艺行业不应该疲于奔命地应付客户越来越高的营销需求,而应该思考作为一种创意内容以至于艺术内容,如何创新植入模式,提升记忆度的同时优化观看体验,实现内容品质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让综艺重回大众刚需
沈严对综艺内容价值的重申和强调不仅体现在商业维度,也体现在对综艺内容深度的打造上。综艺不应该成为娱乐工业的快消品,而要当公共议题的孵化器。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接触的不少综艺人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用户对综艺情绪价值需求正在进一步升级,在单纯的爽和笑之外,也要求深度的情绪共振,和有效的社会议题讨论。
这也是综艺的独特价值所在:相较于短视频、直播等短平快的内容形态,它兼顾娱乐性,又有着更大的容量承载深刻议题;相比剧集、电影,它又能更及时地回应当下的社会讨论。
「优酷综艺致力于打造具有普世价值、能引发广泛社会讨论的破圈内容。」如果「癫」是对用户情绪价值的直接满足,当下优酷希望能让综艺创作从情绪满足走向精神共鸣。
《这是我的西游》中,唐国强和时代少年团引发的破圈效应,不仅在于其制造的独特笑点,更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充分渗透下,代际关系和代际文化差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显性话题,在「西游」这样一个全民IP下,这种碰撞以更具体的话题不断激起大众共鸣,并通过唐国强、六小龄童等「老辈子」与时代少年团所代表的「新少年」的良性互动和正向沟通,展现了代际交流和共同成长的可能性。
这种不止呈现关怀,也提供方案和出口的底色在优酷的诸多节目中都有呈现:《盲盒旅行记海岛季》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三五好友,闲适生活的美好想象;《我赞红人》是对网红这一时代热点的记录和再表达,背后有着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新理解;《无限超越班》虽是演综,但呈现的职场生态却让每个普通人感同身受,杨天真不仅给予新人演员们职业指导,也解答了更多年轻人的职场困惑。
这些议题在社交舆论场的充分涌动,不仅以短期热度的极致爆发拉回用户注意力,更以对社会情绪的长期回应重建用户对综艺品类的内容信心和消费需求。
(举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