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试验区释放改革红利 着力打造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新高地
中国日报7月29日电 福建自贸试验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着力打造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改革新高地。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运行以来,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率先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
福建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吴南翔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福建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营造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效助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了有益经验”。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明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审批更简、效率更高、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审批权限能放尽放。几年来,持续取消、下放、调整审批事项,精简办事环节,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
“我们还率先实施企业设立登记‘即办制’,在相关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半个小时就可以办结”,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辛连华介绍,“而且,先行实行商事登记确认制,通过登记确认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经营资格,系统集成了商事登记自主自助便利举措,明确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更加透明高效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
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徐顼介绍,“平潭在落实“证照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大胆开展“一企一证”改革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行业准入许可与营业执照一口办理,市场主体凭加载“一企一证”信息后的营业执照即可开展一般经营活动,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创造了‘三个全国之最’,即审批时限最短、办理环节最简、前置条件最少”。
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投资服务体系。
加强与国际先进的经贸规则相衔接,推进重点领域的开放,深入开展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外商投资更开放更自由,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目前仅30项。
实施工程项目全流程再造。平潭片区率先推行投资审批改革“四个一”,将投资项目全流程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统一规范为规划选址与用地、项目评审与核准备案、设计审查与施工许可、统一竣工验收四个阶段。
厦门片区建立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工作机制,即通过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申请材料从373项减少到76项,大大方便了企业,成为全国改革样本。
优化贸易便利措施,建立全国领先的通关监管服务体系。
围绕“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推进智能化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通关手续更简、时间更短、成本更低,有力促进了贸易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平台的发展壮大。
打造全国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福建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2015年建成以来,已迭代升级到4.0版,联通了40多个单位,提供100多项口岸政务管理和贸易服务,系统集成了海关、港口、商贸、税务、金融等跨境贸易全链条业务。
福建省电子口岸服务中心主任柴勇介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让数据‘跑路’代替人‘跑腿’,为企业提供业务集中办理平台,为贸易监管部门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通关流程更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环境更优,目前,平台注册用户1.6万多家,年业务总量超过5000万票。”
深化通关全流程创新。深入推进“互联网+自主报关”和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福州外代报关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移兴说:“海关简化报关流程,相关单证电子化无纸化,加快货物通关时效,明显缩短柜子在港时间,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推进口岸提效降费。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已精减至41种,基本实现联网核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邓光雄介绍,“厦门率先推出口岸降费提效集成化改革,调降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费,试点免除查验费等费用。目前,厦门口岸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已降至全国沿海主要口岸最低水平,与香港、新加坡基本持平,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第一名。”
推进金融开放创新,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更加紧密融合。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稳妥有序推进各项金融开放创新举措,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渠道更宽、成本更低。便利跨境资金融通。推广全口径跨境宏观审慎管理模式,降低跨国公司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门槛,便利跨国企业集团调剂境内外资金余缺,降低财务成本。
放宽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条件,集中管理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集中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开展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等,便利跨国公司资金融通,降低整体结算及汇兑成本,提升资金运作空间。
优化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深入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政策试点。今年1月,升级推出涉及“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支付、外债账户、外债模式和融资币种”4个方面的便利化试点举措,进一步便利台资企业跨境融资和资金使用。
充分利用跨部门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和平台互通开展创新。福建自贸试验区良好的金融生态吸引了金融机构171家以及各类准金融机构8968家入驻。马尾基金小镇吸引了11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和214只私募基金,基金规模达到1673亿元,投向实体项目258亿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有效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持续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多措并举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难、履约难。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重点企业挂钩帮扶机制,深入基层、服务一线,保障企业防疫物资需求。福州片区推出“不见面”审批、“共享员工”、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等模式,联手科技公司,为区内企业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软件系统。厦门片区推出线上“企业复工招募平台”,为同城企业匹配用工供需,推动公证机构、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为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确保了企业在短时期内有序复工复产。
加快通关效率。持续推进通关业务改革创新提档升级,统筹抓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创新推出海关业务办理“全通模式”,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进口货物“卸船直提”,出口干散货“船对船”装运、外贸集装箱“水水转运”等物流监管新模式,扩大无感式通关和非侵入式查验技术应用范围,加快供应链周转速度。
福建亿鑫钢铁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肖兴国说,“公司生产所需要的铁矿石和煤炭都是从国外进口,疫情对原料的供应产生很大影响,福州海关创新实行“卸船直提”模式,铁矿石和煤炭到港检验后,就可以直接提离港口,大幅提升生产原料的供应效率,降低企业资金的压力。”
放大政策溢出效应,发挥了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吉伦特(福建)酒业有限公司是泉州综合保税区的一家进口酒贸易企业,该企业负责人陈春林介绍,“泉州综合保税区率先复制推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选择性征税’‘保税展示交易’等自贸政策优势,并根据个性需求制订卡口24小时通关、节假日预约加班备案等机制,让企业能够充分享受自贸改革红利。今年公司将增加包括葡萄酒、洋酒、原瓶小标签等三条生产线,8月份正式投产后,产能将大幅上升。”
在自贸试验区有力带动下,福建省整体通关时效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2021年6月福建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28.12小时、1.51小时,在国内前七大外贸省市中分别排第2位、第3位。今年1-6月,福建省外贸规模再创新高,累计完成进出口8599.6亿元,同比增长39.1%,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38.9亿元,同比增长37.9%,进口3560.7亿元,同比增长40.7%。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40.4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全年目标65.3%,超序时进度15.3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在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多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也多次得到中央改革办、商务部等部委的充分肯定。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负责的课题组经过实地考察评估后认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坚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坚持改革系统集成,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制度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全国和全省范围推广实施,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彰显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