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详情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南宁海关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2021-03-24 13:10:12

2021-03-16 广西日报 第8版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近年来,南宁海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关党委委员100%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结合自身职能特点,集全关之力,精心挑选42名扶贫工作队员,其中16名担任定点帮扶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统筹机关和驻邕海关35个党支部与定点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资金,在29个帮扶村开展产业扶贫、边贸扶贫、文化扶贫、技术扶贫、健康扶贫等项目120多个,累计推动29个村、614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定点扶贫工作考核2018、2019年连续2年获自治区最高等次“好”,5名驻村第一书记获自治区级表彰奖励,走出一条极具海关特色的扶贫路子,助推广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开创致富路 温暖村民心

位于中越边境的那坡县百南乡百南村曾经是个深度贫困村,16个自然屯分布在漫长的边境线旁和大山深处,高山林立、沟深谷狭,几乎没有可供规模种植的平地。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历史因素以及各种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百南村的村民马进益种桑养蚕已有多年,他沿着山坡种桑树,每年引进蚕种养蚕,然后卖蚕丝给县里缫丝厂挣钱。一些村民也想跟着一起种桑养蚕,但因百南村是深度贫困村,村民缺少资金,种桑养蚕难以得到规模推广。

南宁海关驻百南村第一书记许海峰知道,要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驻村伊始,他便走村入户进行调研,了解群众需要和百南村自然条件。为了让百南村贫困户能够脱得了贫,又有稳定长久的扶贫产业支撑,走上高质量脱贫之路,许海峰结合百南村实际,提出“山下种桑养蚕,山上发展养牛”的产业发展思路。

“调研村里的养蚕条件和具体困难后,许书记联系南宁海关给我们捐建了两层楼的大蚕房!”马进益是百南村最早使用大蚕房的村民,因为有养蚕经验,再加上现在养蚕条件改善,收入明显增加了,所以他全力向其他村民推广。马进益说:“许书记还垫付自己的工资给贫困户,帮助他们买蚕种和桑树苗,很多人就行动起来了。”

在百南村,南宁海关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设19个扶贫项目,同时协调各方推动项目落地,形成油茶、芭蕉、养猪、养鸡、种桑养蚕和养牛等脱贫产业。

目前,百南村种植山油茶1230亩,年产值500万元;种植桑树1800亩,养蚕年产值400万元以上;种植西贡蕉1300亩,年产值100多万元;南宁海关帮助建设扶贫养牛棚舍,年黄牛出栏量300多头。每年,百南村贫困户还可获得产业奖补70多万元。如今,百南村已经形成了“屯屯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好景象,乡村振兴基础越筑越牢。

把群众脱贫当自家事 把贫困户当自家人

把群众当成自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桂林市临桂区蓬莱村就有一位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朱智华。说起朱智华,大家总会想起他的“一根筋”——一根筋地想着每一位贫困群众、一根筋地尽力解决群众的困难。

2017年,南宁海关所属桂林海关关员朱智华主动请缨担任蓬莱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之初,为找准蓬莱村的贫困症结,摸清贫困底数、掌握贫困现状,他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将每一户贫困户的现状和困难都写在本子里、记在心里头。

李炳发是蓬莱村的特困户,家中有80多岁的老母亲和患病的妻子,连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没有办。朱智华记得第一次走访李炳发家的情景,门前没有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朱智华下决心要帮助这户人家走出困境,向后援单位南宁海关申请资金修建入户道路,发动单位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帮扶,个人垫资为其进行危房改造。为解决李炳发家人户口问题,朱智华连续两个多月周末无休,四处奔波,堆积的车票有书本那么厚。终于,房子建好了,户口解决了,朱智华还为李炳发联系了公益性工作岗位,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别人来说是小事、烦事,但对于朱智华来说却是大事。人们问起为什么对别人的事情那么上心,他总是说“我是驻村第一书记,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事就是我自家的事。”

3年多来,蓬莱村共修建了2公里水泥路、一处桥梁、两个自然村水柜,完成42处危房改造和重建以及6处道路和涵桥修缮,建成党员活动室、篮球场、农家书屋和标准卫生室。村集体收入从0.1万元提升到当前的6.82万元。2018年蓬莱村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提前实现全村48户19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扶贫又扶志 当好“引路人”

位于大山深处的那坡县百南乡甲柳村,人均耕地面积少,脱贫难度大。2018年,南宁海关隶属防城海关关员陆道主动申请到甲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发现,脱贫困难重重,如何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脱贫目标,是摆在陆道面前的考验。

阿光和阿华是甲柳村苗族村寨的一对年轻夫妻,二十多岁的他们因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工作,家里只有少量的耕地,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小孩。没有收入,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成了问题,而这样的现象在甲柳村比较普遍。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为此,陆道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一方面为村里党员上党课,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团结一致聚力攻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联系南宁海关投入资金,建设扶贫牛舍,发展黄牛养殖产业,提供集中养殖管理,并多次入户讲解政策、劝说贫困户加入村集体产业,还为他们申请小额贷款提供帮助。经过陆道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村里黄牛养殖、种桑养蚕、种植中药材等产业中,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

2019年,阿光和阿华一家顺利脱贫。“没有这个爱操心的‘眼镜书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再也不用愁没米下锅了!”阿光说。

在陆道的带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甲柳村已经今非昔比。寨子里养起了100多头黄牛,产值超过50万元;修建了路灯、山路护栏和饮水池,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发展了300亩的中草药山豆根种植,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建设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室,文娱活动越来越丰富,还创办了“苗苗幼儿园”,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保障。甲柳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村民们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经常自发举行升国旗仪式,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展现出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的崭新气象。

昔日山沟变景区 村民吃上旅游饭

每年“斋板节”,龙州县武德乡三联村的村民们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既弘扬传统民俗,又帮村民鼓起了腰包。

旅游业的兴起,离不开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三联村整村脱贫摘帽后,南宁海关派驻龙州县武德乡三联村第一书记邹世龙着手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三清三拆”风貌提升建设,开展清理生活垃圾,拆除危旧房、废弃猪栏等工作。同时,落实南宁海关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文化小广场,组织开展唱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推动三联村获得“美丽村庄红旗村”荣誉称号,坡那屯获得自治区“绿色村屯”荣誉称号,板止屯和坡那屯成功创建崇左市“四个好”宜居村庄,陇呼屯成为乡土特色示范村,三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的追求。”邹世龙满怀憧憬地说,下一步,三联村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完善蚬木王景点设施建设,建成长尾阔嘴鸟大道及观景台,建设民俗文化展示园,把三联村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做强坚果产业 唱响致富“小康歌”

龙州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率先脱贫摘帽。2020年,武德乡第一家村办企业在武德村成立。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南宁海关派驻龙州县武德村第一书记张豪说,凡事要走在先干在前,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坚果种植是武德村传统优势产业,由于品质优良,所种坚果还荣获龙州县“坚果王”称号。但武德村坚果多是简单收购后转手外销,加工领域仍是空白。为此张豪多方走访调研,协调由村集体经济、党员致富带头人、坚果种植大户共同出资,与外部企业合作,创办了武德乡第一家村办企业,变“简单收购”为“办厂加工”,促“零售”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集种苗培育、种植技术服务、青果收购加工、多系列成品销售为一体的产销模式,不仅解决了坚果回报低、收益不稳定等问题,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地方税收。

2021年,武德村坚果厂产值预计达到1500万元,成为千万元级别村办加工厂,村集体有了更多的收入,村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武德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驻村第一书记下队来、下队来,带来好政策,还有党关怀……”在武德村告内屯,经常能听到屯里老年山歌队队员自编自唱的一首首新山歌。“最近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南宁海关帮我们村建起了工厂,大家逐渐富裕起来。”老年山歌队队长梁泽金说,不仅如此,村里还建成老年人活动室,“我们组建了山歌队,创作了一首首山歌,感谢党的好政策!”

说不完的幸福,唱不尽的感激,武德村群众传承革命精神、团结一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许海峰、朱智华、陆道、邹世龙、张豪……南宁海关的驻村第一书记们肩挑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留下一幕幕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动人场景。南宁海关关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广西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贸易通立场;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