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圆满落幕 合作伙伴实现RCEP国家全覆盖 中国—东盟贸易将进一步提升
4月24日18时,广交会官方平台宣布第131届广交会圆满落幕。
10天时间,2.55万多家境内外参展企业、16大类50个展区的商品、228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齐聚云上平台共同发力“稳链稳贸”,再一次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制造最新、最强、最高的水准,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开幕式上表示,线上办展是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疫情的务实选择。在线上举办广交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便利性更高,成本更低,广大采购商和参展商可以足不出户“买全球、卖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此次广交会是RCEP生效以来的首届广交会,广交会的合作伙伴也实现了RCEP成员国全覆盖。
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与RCEP的贸易合作空间巨大,RCEP成员国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看涨中国经济。RCEP作为最大的自贸区,贸易发展空间巨大,RCEP生效以后,将会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从而吸引RCEP成员国的企业积极参与广交会。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企业利用RCEP享惠进口67亿元,享受进口关税优惠1.3亿元;享惠出口371亿元,预计享受成员国关税优惠2.5亿元。RCEP生效实施对于区域贸易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RCEP助力中国—东盟贸易再创新高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4%。我国与东盟进出口规模占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的47.2%,占比接近一半。
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助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新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规模占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的47.2%,占比接近一半。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促进了我国西部与东盟国家的紧密相连,保障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今年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17万标箱,同比增加了56.5%。中老铁路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物流通道,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先后开行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一季度,我与东盟铁路运输进出口大幅增长了3.5倍。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马凯硕表示,在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极具意义。东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双方能够更好地合作,可以让地区融合得更好,这是共同的方向。
赵萍指出,目前RCEP的贸易创造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加快推进RCEP实施推广活动,将有更多的企业了解并灵活运用RCEP规则,开展享惠贸易,RCEP 叠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规模。
她认为,未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将在农产品、消费品、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品、造纸等多个领域出现新的贸易增长点。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460.2亿元,增长了14.1%,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13.7%。其中,自东盟进口水产品、干鲜瓜果及坚果分别增长26.2%和17.3%。
中国企业需要直面挑战
4月12日,世贸组织将2022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预期分别下调1.3和1.7个百分点。由于国内近期本土疫情多点频发,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物流运输受阻,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表示,一季度外贸的超预期表现为全年保稳提质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季度在规模上保持韧性的同时,提质增效效果明显,一般贸易进出口的比重继续提升了1.8个百分点。但目前外贸存在“外缩”和“内紧”两个近忧。
他指出,“外缩”主要是指外需的不稳定和份额被挤占。“内紧”层面则包括发达经济体片面追求产业回归;以原材料、大宗商品、芯片等重要物品和元器件为代表的一些供应链瓶颈;市场结构性矛盾;运力结构性失衡;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供应链稳定产生较大压力。
近期,局部散发疫情对外贸企业生产、物流运输和港口运转等环节的效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及去年高基数影响对我国外贸进口构成拖累。对于中国而言,今年外贸稳增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RCEP的生效给中国外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赵萍认为,RCEP的生效对中国的服务业产生一定挑战。RCEP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当前我国签订的FTA当中最高的,不仅在我国入世承诺约100个部门的基础上,新增了22个部门,并提高了37个部门的承诺水平,服务业开放程度更高,面临的挑战较大。
赵萍还指出,我国对来自RCEP成员国的部分农产品,以及来自日本的大部分电子电器、集成电路、机械设备等产品实施零关税,对来自RCEP成员国的各类有机、无机化学品、铁合金、木材、纸浆、纸或纸板等产品的关税自协定生效时已经立即降为0。因此,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木材加工等行业也面临一定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